首页  新闻中心

【教育改革典型案例】构建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体系--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

发布时间:2016-10-21
浏览次数: 760

一、构建职业素养教育体系的背景

2010年,学院部分学生在校企合作中表现不良,数名实习生草率跳槽,合作企业退回实习生多名。这一事件,引起学院高度重视,立刻进行了调查,并与企业深入沟通。企业提出学生的技能不是问题,做人处事的表现才是关键。学院由此发起教学与学生管理领域的教育教学研讨,并提出职业素养教育问题。虽然职业技能对个人、对企业而言很重要,但企业更看重的是员工的职业素养,只有职业素养全面发展的员工,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但在很多高职院校,职业技能训练受到足够的重视,并形成了有效的教学体系,但是对职业素养重视不够,或者没有形成有效的职业素养培养机制。很多在学校学业优秀的学生,企业反馈意见与学生在校学业情况不符,也反映出我们对于学生评价的偏差。这种企业用人需求与目前高职院校中职业素养教育存在的突出矛盾,促使我们对职业素养教育进行反思。

反思这些现象,我们认识到,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难度,在于我们必须在有限的周期内,进行高效的职业素养教育活动。这种难度,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职业素养教育内容抽象,以职业道德内容为例,目前职业院校多以一些理想化的职业道德原则来要求学生,这些内容往往空洞、抽象,或者具有不可复制性,这样的职业道德规范,使学生觉得高不可攀,无法做到,无从做起,从而产生抵触情绪,导致教育无效甚至产生负面效应;第二,职业素养教育方法不当,职业素养因其自身的独特性质决定了它应通过践行体验而养成,然而目前职业教育普遍采用的方法,不是通过让学生参与职业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而是把职业素养的养成置于现实的职业活动之外,通过纯粹的知性方式——职业素养内容的“灌输”来进行,必然会导致职业素养培养的低效性;第三,缺乏科学的、可操作的职业素养评价体系,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应用,可以通过考试进行测量,进行量化评价,而职业素养,尤其是职业道德与职业感情,很难通过量化测量进行评价。

我们认为,在三年的高职教育过程中,培养合格的准职业人,必须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标准,建立职业素养教育工作机制。

二、职业素养教育举措

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通过职业素养教育系列工作实践,提出职业素养教育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不可缺失的重要内容,应贯穿在整个人才培养的过程之中,职业素养教育是“育人育心”的过程,应通过设计职业素养教育活动,以引导学生的自我教育为主要方式。

学院进行了多角度的全程式职业素养教育实践,做了一系列探索和研究。

1、课程教学渗透职业素养教育

转变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树立“教书育人”的教学思想,教学过程将职业技能的训练提高和职业素养的养成作为课程教学两条并行的主线,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方面深化课程改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渐渐意识到这两个教学目标同样重要,不可偏废。

通过课程教学改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教师不再是讲台上的“传道授业者”,而是成为学生求学和探索路上的“向导”。学生通过教师指导,自主学习和思考,知识和能力通过内化成为学生内在的素养;教师通过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认真观察和分析思考,更深入地了解学生,与学生进行更大范围的交流互动,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力远胜于灌输式教学。课程的考核在教学过程中完成,由此也加强了学生对于学习过程的重视,对于课程学习情况的评价,更多地加入了职业素养成分,包括团队合作意识、个人承担的工作任务完成质量、学习态度等,从而将职业素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过程之中。

“高职语文”课程为例,在教学中培育职业认知和职业情感。课程教学内容以“项目活动单”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沟通与交流的训练,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完成基础训练基础上,针对不同专业设置文化专题研究,例如汽车文化专题、旅游文化专题、建筑文化专题、商业文化专题、文学专题、美学专题,将学生分成若干研究小组,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分工协作,完成资料采集、分析和处理,形成专题研究报告,教师进行点评,以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启迪学生对所学专业领域深入了解,培育学生职业认知和职业情感。

通过“两课”培育学生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感。“两课”历来被学生从心理上排斥,学院两课教研组进行了大胆尝试,将课堂交给学生,教材内容由教师分专题指导学生自学,结合教学内容和发生在我们周围的社会热点新闻,让学生分组提出社会实践主题,并展开调研与探讨,写出调研报告,或开展专题辩论会;教师对各个学习专题进行总结和点评,引导学生对一些社会现象形成正确的认识,建立积极向上的处世态度和健康的人生观。通过这种社会实践调查和专题研讨的形式,调动年轻人思考问题的热情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同龄人集体学习、互相学习、自我教育的过程,激发正义感、提高辨别是非能力,培育学生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感。

专业课教学强化职业认知,养成良好工作作风。很多专业课程以企业真实项目和案例作为课程实训教学载体。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根据行业标准制定项目工作计划,小组分工协作,各司其职,树立团队合作意识,掌握行业规范,分步骤按照规定的时间和标准,完成工作任务,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和作风。一些课程要求学生深入行业进行市场调查,加强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同时也养成学生务实、求真的良好工作态度。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技能并加以运用的过程中,认识职业特点,了解行业形势,从而掌握行业工作标准,强化职业认知,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

2、第二课堂引导职业素养教育

以职业技能大赛积极引导师生,开展第二课堂,以职业技能与素养大赛的形式拓展实训教学,并以评比结果作为技能奖学金评定依据,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职业技能大赛,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定位和职业核心能力需求,结合未来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设定竞赛项目,制订竞赛方案和评分标准。例如,在“汽车检测与维修竞赛”中,竞赛的评分标准不仅仅包括准确熟练的检测和维修技能,也包括良好的工具使用与摆放习惯,以及规范的着装等。通过建立职业技能与素养大赛体系,在学生中开展比赛,从评价标准的转变进行教学导向,进一步转变师生教学理念,形成“重职业素养、重职业能力内涵”的价值导向和评价标准。

设立工作室,为学生开展体验式学习提供平台。以数字艺术系为例,动漫工作室、艺设工作室为学生提供各类商业化市场项目,教师带领学生团队通过项目设计和竞标,或者参与各类设计竞赛,使学生真正了解行业运作规范和评价标准。学生通过项目运行,体会职业人的特质要求,发现自身专业修养不足、知识结构的缺陷、性格品德的差距、观念认识的误区,并加以总结、完善、矫正、提高,然后再从已知的知识理论中寻求类同的体验,不断完善自己。通过职业实践体验,不仅深化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也深化对职业岗位的认识,提高职业认知,激发职业热情,增强职业情感,从而达到在职业活动中加强职业素养教育的目的。

3、学生主题活动驱动职业素养教育

学院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职业素养教育学分,设计系列学生职业素养主题活动。学生通过参加各类相关活动,填报“职业素养教育记录卡”,各学期末由考评小组进行学分认定。以汽车类专业为例,根据汽车行业工作特点,引进4S店晨会制度,每周安排一个早晨,各班上课之前15分钟开展晨会活动,每次晨会由同学轮流担任店长或者维修班长职务,设计并主持晨会工作。通过这种主题活动,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作为职业人遵纪守时、团队意识、合作精神、组织才能、荣誉感等职业素质。学生主题活动,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将职业素养教育融入学生工作。高职学生的心理都经历着职业感知、职业认同、职业情感、职业人格的陶冶和分化,演绎着高职学生从普通人向准职业人转变的心路历程,从教学管理服务的角度,制订主题活动方案,使得职业心理教育体系化,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

4、顶岗实习作为职业素养教育主阵地

职业素养是职业人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脱离了职业活动进行的职业素养教育,学生没有真正的职业心理体验,是很难起到实效的。顶岗实习无疑是在校生职业素养教育最直接和最高效的教学环节,学院尝试在实习生较为集中的实习单位派驻专业教师,与企业导师密切合作,及时对学生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和辅导。对实习单位较为分散的学生,保持定期到实习点教学巡查、即时通讯、定期邮件联系方式,建立学校教师、企业导师与学生的有效沟通交流机制。

三、改革成效

1、职业素养教育方案及评价机制初步形成

学院全面启动“职业素养铸造工程”,例如:以职业风采大赛为代表的“参与技能比赛式”项目;以晨会制度为代表的“职业体验式”项目;以工学归来话成长为代表的“启发感染式”项目;以5S管理为代表的“企业文化熏陶式”项目,以职场礼仪课为代表的“课程教育式”项目;以航空高铁专业准军事化教育为代表的“加强综合管理式”项目。

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将职业素养教育内容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更好地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职业素养教育必修环节共计24学分,选修环节根据各专业特点设定特色项目。教务处联合学生处制定《职业素养教育学分管理办法》,分为“基本素养教育活动”、“职业素养教育活动”、“职业素养奖励学分”三类。“基本素养教育活动”主要由学生工作处进行项目设计及方案制定、实施工作,"基本素养教育活动"包括入学教育、军训(军事理论课)、日常行为规范考核、就业指导、心理调适与心理健康辅导与测评、专题活动、社会实践等;“职业素养教育活动”由各系院以专业群为平台,根据专业特点进行项目设计及方案制定、实施工作,“职业素养教育活动”包括职业主题活动、职业规范考核、基本礼仪与职业礼仪、企业实践、创业实践等,企业参与职业素养评价工作。同时,职业技能竞赛获奖、实践创新训练项目及职业技能鉴定证书,以奖励学分的形式计入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学分。所有职业素养教育项目分项目制定《职业素养教育专项活动实施计划及评价方案》。职业素养必修学分作为学生的毕业标准,在此基础上每年职业素养学分排名前50%的毕业生授予职业素养优秀、良好证书。

2、职业素养教育工作初见成效

各专业校企合作工作进展顺利,与很多企业建立了深度合作,企业乐意接受学院实习生,并与学院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对实习学生的评价普遍较好,企业留用率逐年上升,一些企业提前到学院招聘毕业生,往届毕业生在企业工作稳定性好,工作能力很快得到认同,工作岗位升迁。